本报5月31日讯 近日,国家深?;叵钅克忱ü⒐ぱ槭铡U馐俏夜谝桓?、世界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,为实现中华民族“可上九天揽月”“可下五洋捉鳖”的宏伟夙愿,维护中国的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具有长远战略意义。
国家深?;叵钅空嫉?90亩,海域62.5公顷,总建筑面积约2.6万平方米,建设有科考船专用码头、深海装备维修保障车间、试验检测水池、深海超高压环境模拟实验室、向阳红81船、综合科研业务办公楼等基础设施。该项目建成了面向全国深??蒲а芯?、资源环境调查、深海装备研发试验、海洋新兴产业和服务提供支撑保障的多功能、全开放的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,将全面支撑深海资源勘探、科学考察和环境监测等深海活动,推动我国深海事业发展。
项目试运行以来,“蛟龙、海龙、潜龙”深潜装备、“深海一号”科考船正式入驻,在载人潜水器作业应用技术等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,在深渊科学研究、资源与环境精细化勘查领域实现了新突破。同时,承担了一批国家级重点项目,如国际海底管理局历史上首个联合培训和研究中心——中国-国际海底管理局联合培训和研究中心在此举办和成立,并于5月24日-26日举行了首期“深海资源勘探开发国际人才网络培训班”,公共平台建设成效初显,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。
目前,国家深?;毓芾碇行摹叭币滴窕芰ㄉ韫ぷ饕苍谖炔酵平!膀粤焙偶际跣阅苡呕钅客瓿珊J匝槭眨彼魉伦饕敌始鞍踩源蟠筇岣?,结构、电气等关键系统得到优化?!昂A薄扒绷鄙詈G彼髦卮笞氨柑逑到ㄉ璨欢贤晟?。“潜龙二号”通过了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绩效评审,“潜龙三号”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顺利移交,“海龙三号”ROV移交工作稳步推进。
今年,国家深?;毓芾碇行慕献试从攀?,积极开展国家深海基因库、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和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建设,打造集深海标本样品、数据资料与深海业务活动要素深度融合的国家级平台。构建基于“深海一号”的“三龙”装备作业体系,形成独具特色的深海精细化综合调查能力。同时,持续推动深海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,拓展国际深?!芭笥讶Α?。